GYP 简介
说起项目构建工具,Linux 用户最熟悉的恐怕就是 Autotools,它将编译安装这个步骤大大简化。但对于项目作者来说,想要使用 Autotools 生成有效的配置文件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,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不够友好。对 Unix shell 的依赖,也使得 Autotools 天生对于跨平台支持不佳。
后来我从大猫同学那里听说了 CMake,CMake 使用 C++ 编写,原生支持跨平台,不需要像 Autotools 那样写一堆的配置文件,只需一个 CMakeLists.txt 文件即可。简洁的使用方式,强大的功能 使得我立马对 CMake 情有独钟。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,虽然会遇到一些因为使用习惯带来的小困扰,但我对于 CMake 还是基本满意的。直到我发现了 GYP。
GYP(Generate Your Projects)是由 Chromium 团队开发的跨平台自动化项目构建工具,Chromium 便是通过 GYP 进行项目构建管理。为什么我要选择 GYP,而放弃 CMake 呢?功能上 GYP 和 CMake 很是相似,在我看来,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配置文件的编写方式和其中蕴含的思想。
编写 CMake 配置文件相比 Autotools 来说已经简化很多,一个最简单的配置文件只需要写上源文件及生成类型(可执行文件、静态库、动态库等)即可。对分支语句和循环语句的支持也使得 CMake 更加灵活。但是,CMake 最大的问题也是在这个配置文件,请看下面这个示例文件:
cmake_minimum_required(VERSION 2.8)
project(VP8 CXX)
add_definitions(-Wall)
cmake_policy(SET CMP0015 NEW)
include_directories("include")
link_directories("lib")
set(CMAKE_ARCHIVE_OUTPUT_DIRECTORY "../lib")
set(VP8SRC VP8Encoder.cpp VP8Decoder.cpp)
if(X86)
set(CMAKE_SYSTEM_NAME Darwin)
set(CMAKE_SYSTEM_PROCESSOR i386)
set(CMAKE_OSX_ARCHITECTURES "i386")
add_library(vp8 STATIC ${VP8SRC})
elseif(IPHONE)
if(SIMULATOR)
set(PLATFORM "iPhoneSimulator")
set(PROCESSOR i386)
set(ARCH "i386")
else()
set(PLATFORM "iPhoneOS")
set(PROCESSOR arm)
set(ARCH "armv7")
endif()
set(SDKVER "4.0")
set(DEVROOT "/Developer/Platforms/${PLATFORM}.platform/Developer")
set(SDKROOT "${DEVROOT}/SDKs/${PLATFORM}${SDKVER}.sdk")
set(CMAKE_OSX_SYSROOT "${SDKROOT}")
set(CMAKE_SYSTEM_NAME Generic)
set(CMAKE_SYSTEM_PROCESSOR ${PROCESSOR})
set(CMAKE_CXX_COMPILER "${DEVROOT}/usr/bin/g++")
set(CMAKE_OSX_ARCHITECTURES ${ARCH})
include_directories(SYSTEM "${SDKROOT}/usr/include")
link_directories(SYSTEM "${SDKROOT}/usr/lib")
add_definitions(-D_PHONE)
add_library(vp8-armv7-darwin STATIC ${VP8SRC})
endif()
你能一眼看出这个配置文件干了什么吗?其实这个配置文件想要产生的目标(target)只有一个,就是通过 ${VP8SRC}
编译生成的静态库,但因为加上了条件判断,及各种平台相关配置,使得这个配置文件看起来很是复杂。在我看来,编写 CMake 配置文件是一种线性思维,对于同一个目标的配置可能会零散分布在各个地方。而 GYP 则相当不同,GYP 的配置文件更多地强调模块化、结构化。看看下面这个示例文件:
{
'targets': [
{
'target_name': 'foo',
'type': '<(library)',
'dependencies': [
'bar',
],
'defines': [
'DEFINE_FOO',
'DEFINE_A_VALUE=value',
],
'include_dirs': [
'..',
],
'sources': [
'file1.cc',
'file2.cc',
],
'conditions': [
['OS=="linux"', {
'defines': [
'LINUX_DEFINE',
],
'include_dirs': [
'include/linux',
],
}],
['OS=="win"', {
'defines': [
'WINDOWS_SPECIFIC_DEFINE',
],
}, { # OS != "win",
'defines': [
'NON_WINDOWS_DEFINE',
],
}]
],
}
],
}
我们可以立马看出上面这个配置文件的输出目标只有一个,也就是 foo
,它是一个库文件(至于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这需要在生成项目时指定),它依赖的目标、宏定义、包含的头文件路径、源文件是什么,以及根据不同平台设定的不同配置等。这种定义配置文件的方式相比 CMake 来说,让我觉得更加舒服,也更加清晰,特别是当一个输出目标的配置越来越多时,使用 CMake 来管理可能会愈加混乱。
配置文件的编写方式是我区分 GYP 和 CMake 之间最大的不同点,当然 GYP 也有一些小细节值得注意,比如支持跨平台项目工程文件输出,Windows 平台默认是 Visual Studio,Linux 平台默认是 Makefile,Mac 平台默认是 Xcode,这个功能 CMake 也同样支持,只是缺少了 Xcode。Chromium 团队成员也撰文详细比较了 GYP 和 CMake 之间的优缺点,在开发 GYP 之前,他们也曾试图转到 SCons(这个我没用过,有经 验的同学可以比较一下),但是失败了,于是 GYP 就诞生了。
当然 GYP 也不是没有缺点,相反,我觉得它的「缺点」一大堆:
- 文档不够完整,项目不够正式,某些地方还保留着 Chromium 的影子,看起来像是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。
- 大量的括号嵌套,很容易让人看晕,有过 Lisp 使用经验的同学可以对号入座。对于有括号恐惧症,或者不使用现代编辑器的同学基本可以绕行。
- 为了支持跨平台,有时不得不加入某些特定平台的配置信息,比如只适用于 Visual Studio 的
RuntimeLibrary
配置,这不利于跨平台配置文件的编写,也无形中增加了编写复杂度。 - 不支持
make clean
,唯一的方法就是将输出目录整个删除或者手动删除其中的某些文件。
如果你已经打算尝试 GYP,那一定记得在生成项目工程文件时加上 --depth
参数,譬如:
gyp --depth=. foo.gyp
这也是一个从 Chromium 项目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。
也许你根本用不上跨平台特性,但是 GYP 依然值得尝试。GYP 和 CMake 分别代表了两种迥异的「风格」,至于孰优孰劣,还得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